宋代“杀女友案”,苏轼的判决让人心服口服!

美食的眷恋
作者:楼心月,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近日,越来越多的“杀妻案”“杀女友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在令广大女性感到恐慌的同时,也不禁心生疑惑:这个世界究竟怎么了?
然而更让人寒心的,是案件的处理结果。
2009年,被家暴致死的董珊珊,丈夫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六个月。
这样的判决,使人在无奈之余,更多的是寒心——一条活生生的人命,就这么低贱吗?
杀妻事件,古已有之。
早在战国初期,吴起为了向鲁穆公表示诚意,便杀死了身为齐国人的妻子。
然而,这点“黑历史”似乎无足轻重,并不妨碍他成为大政治家、军事家。
说到底,在他眼中,妻子不过是随时可以抛弃的物品罢了。
相比之下,大文豪苏轼对待同类事件的态度,就令人肃然起敬。

提到和尚,你首先会想到谁?
是斩断情丝坚持西行之路的唐三藏、冷酷无情镇压白蛇的法海,还是看似疯癫实则有着大智慧的济公?
然而,现实中的和尚并非全都六根清净。
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就遇到了一桩和尚杀人案。
灵隐寺的和尚了然,迷恋妓女李秀奴。
两人耳鬓厮磨,花前月下,很快,了然的荷包就空了,身无分文。
于是,秀奴便将他扫地出门。
然而,了然却对她纠缠不休。
一天,了然喝醉了酒,又去找李秀奴,结果又吃了闭门羹。
勃然大怒的了然恶向胆边生,对着秀奴拳打脚踢。柔弱的秀奴被当场打死。
审案时,苏轼见到和尚胳膊身上刺着两行小字:“但愿生同极乐国,免教今世苦相思。”
尽管看似深情,但也变不了杀人的事实。
证据确凿,苏轼便判了他死刑,还以一首《踏莎行》记下此事:
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顶上空持戒。一从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毒手伤人,花容粉碎。空空色色今何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

身为和尚的了然,不仅破了酒戒色戒,不潜心修行,还心存恶念,实在枉为佛门弟子。
既然出手伤人,就要承担后果。欠下的相思债,便以命来还。
如今,很多媒体记者总是喜欢探访凶犯背后的故事,为凶犯打造老实、深情的人设,好像他们杀人都是不得已而为之。
但事实面前,铁证如山,不论凶手过去怎样、口碑如何,都改变不了杀人的事实。
案情看似简单,但却体现了苏轼的为人。
苏轼本人性情宽厚,待人和善,即使是对排挤过他的王安石、使他遭贬的章惇,他都不记恨,一笑而过。
然而,在这个案子上,他却坚持了自己的原则。
古代女性地位低微,而烟花之地的女性更是被世人轻贱,甚至可以像商品一样随意买卖,但苏轼并没有因为死者的身份地位而轻判,相反,他秉公执法,使正义得以伸张。
由此,也可以看出苏轼对于女性的态度。
他不仅对妻子一往情深,在妻子离世后写下《江城子》,打动了无数人;对待偶然相识的女子,他也报以尊重。

不同于总是带着有色眼镜、女性当做玩物来赏玩的男性词人,苏轼关注到了这些女子的不幸,能够理解她们,以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她们。
他从她们那里,懂得人生真谛: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柔奴简单的字句,却包含着大智慧。
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怀着积极的心态面对未知的前路,便能随遇而安。

他看到她们的辛酸不幸:
减字木兰花·琵琶绝艺琵琶绝艺,年纪都来十一二。拨弄么弦,未解将心指下传。主人瞋小,欲向东风先醉倒。已属君家,且更从容等待他。
十一二岁的女孩,正是天真活泼的年纪,却要被迫学琵琶。弹得不好,还要被主人嗔骂。
面对这种情况,苏轼即使是想要伸出援手,也是有心无力,只能委婉地规劝主人:“反正她已经是您家的了,就等她慢慢学习吧。”

他理解她们的沧桑凄凉:
南乡子·集句何处倚阑干,弦管高楼月正圆。蝴蝶梦中家万里,依然。老去愁来强自宽。明镜借红颜,须著人间比梦间。蜡烛半笼金翡翠,更阑。绣被焚香独自眠。
正如歌里唱的那样,“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是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
文人们总是喜欢描绘女子姣好的面容,婀娜的身姿,待到人老色衰时,便嗤之以鼻。而苏轼却以其敏锐的眼光,关注到了美人迟暮、老年歌妓生活凄苦的情形。
灯红酒绿的喧嚣过后,总是留她们独饮一杯苦酒。

对于这些身不由己的女子而言,人生总是有着诸多无奈,但在落寞的生命中,能够遇上一个理解自己的知己,也算得上是不幸中之万幸。
尽管苏轼本人也娶妻纳妾,但这是难以避免的时代局限性。和同时代的很多人比起来,他的思想已经领先一大步了。
苏轼之所以能够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征服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不仅在于其乐观豁达的心态以及身处逆境时依然笑对人生的高贵品质,更在于他心怀慈悲,明辨是非,对弱者报以同情,让作恶者得到应有的惩罚。
或许,我们的时代需要几个像苏轼这样的人,伸张正义,让被害者得以沉冤昭雪。
【作者简介】楼心月,在“半床明月半床书”中探寻自我,发现世界,本文由“”原创发布,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