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十哲六大将:第二被清出宋武庙,韩信第三

所谓学馆V
唐宋时期,将古代十位著名军事家列入武庙,称为“十哲”。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尊太公望为武成王祭典与祭孔子相同。太公尚父庙更名成武成王庙,简称武庙。武庙主神为太公望,张良为副祀,包含张良在内的历代名将十人坐像分坐左右,称为“十哲”。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对武庙祭祀名单又作调整,共有历代名将七十二人入庙,分成殿上十人及两庑六十二人两组,其中殿上十人被后人也习惯地称为“十哲”。在唐宋武庙“十哲”中,有六大猛将,按唐宋武庙座次排位。
第六位:郭子仪(697-781),宋武庙“十哲”。唐朝猛将,兴唐大将,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早年中武状元,任朔方节度使时,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60岁时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后两度被解除兵权,广德元年(763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66岁的郭子仪被再度启用,收复长安。68岁时,郭子仪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入侵,并击溃吐蕃稳住关中。85岁卒,追赠太师,谥号忠武。第五位:李勣(594年-669年)。唐宋武庙“十哲”。唐初猛将,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与李靖并称,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从李世民平定四方,后来成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曾破东突厥、高句丽,功勋卓著。李勣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总章二年(669年)十二月初三戊申日卒,唐高宗辍朝七日举行国葬,亲自送葬痛哭,赠李勣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其墓由3个高约6丈的锥形土堆组成,土堆下部合在一起,上部形成倒“品”字形的3个山头,象征阴山、铁山和乌德鞬山。《旧唐书》:“所筑坟一准卫、霍故事,象阴山、铁山及乌德鞬山,以旌破突厥、薛延陀之功。”第四位:李靖(571-649)。唐武庙“十哲”,唐朝开国名将、卫国公。善于用兵,长于谋略,为唐朝开国开疆立下赫赫战功,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一生指挥几次大的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为唐朝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勋,其功绩可比西汉的卫青、霍去病。一生军事论著颇多,病逝后李世民为他举行国葬,其墓仿西汉卫青、霍去病,建成燕然山、积石山形状,“以旌殊绩”。李靖去世后常显灵为百姓解厄,百姓立庙将其奉为“战神”。后人创作小说《封神榜》时,将其神话为“托塔李天王”,统率天兵天将,成了真正的战神,故后世兵家誉其为“兵家四圣”之战神。
第三位:韩信(约前231-前196)。唐宋武庙“十哲”,汉淮阴侯。西汉开国第一将,与彭越、英布并称为 “汉初三大名将”,因其“功高无二,略不世出”,用兵灵活,不拘古法,创造诸多经典战例,被后世兵家奉为“兵家四圣”之“兵仙”、“神帅”。在楚汉争霸之战中,他平魏国、代国、赵国、燕国、齐国,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的20万援齐楚军,随后与彭越、英布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至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建立西汉后,有人诬告韩信谋反,被吕后和相国萧何合谋骗入长乐宫中斩杀于钟室,夷其三族。第二位:白起(?-前257年),唐武庙“十哲”。秦国第一骁将,战国第一名将,秦国统一六国的奠基人,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秦国郿县(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中国古代著名将领、军事家。从一小兵干起,凭着勇猛,屡立战功,步步高升成为秦国一级战将。秦昭王时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斩获45万赵军,坑杀40万降卒,使赵国元气大伤。后来,韩国和赵国派苏代搅扰范雎,秦国将相失和,秦昭王出兵灭赵,白起认为时机不成熟,称病不出兵,在秦昭王逼迫下,他只得带病出兵。至杜邮,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认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遂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白起临死时不知其罪,最后只得认为坑杀赵卒是罪,自刎而死。可到了宋初,赵太祖却以白起坑杀赵卒为由,将其清出武庙,所以宋武庙“十哲”中没有白起。
第一位:吴起(约前440-前381年)。唐武庙“十哲”,战国初期军事家、大将,有“中华第一名将”之称,一生从无败迹,载入《资治通鉴》,为史上最为优秀的常胜将军。早期投笔从戎,一生历侍鲁、魏、楚三国,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担任西河郡守期间率兵南征北战,为魏国夺取千里土地,期间共与诸侯军队大战76次,大胜64次,12次不分胜负。与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合称《孙吴兵法》。吴起最后在楚国遭到贵族嫉恨,贵族围攻将其乱箭射杀。论用兵,孙武第一,吴起第二,被后世兵家誉为“兵家四圣”之亚圣
发布于:天津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