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老话为何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第一个嫁给鸡、狗的人是谁?

解忧文史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古代文学凝结成的两大智慧结晶,一曰诗词歌赋,流动于书面扇张,流连于清风明月,翻开一页便是满纸烟霞;二曰民俗俚语,流传于大街小巷,流转于田野锄间,挑动一弦便是滔滔不绝。少年时我们都对父辈的教诲耳濡目染,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所谓“不管三七二十一”,所谓“事不过三”,听它们,仿如耳朵磨出茧子般的感动。古代“重男轻女”思想十分严重,要求女子必须遵守三从四德,没有个人恋爱以及婚姻自由,而且一旦嫁入男方,就相当于把一辈子交了出去,一生再无其他可能性。在民间俗语中,有一句是为这种思想服务的,那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能大家都已习以为常,所以没有觉察到这句话的奇点所在:人为什么要嫁给鸡狗呢?第一个嫁给鸡狗的人又是谁?为此,小解翻动历史长河,开始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代鸠妇言》里曾有诗曰:“人言嫁鸡逐鸡飞,安知嫁鸠被鸠逐。”此外,宋代诗人赵汝鐩在《古别离》一诗中曾写下:“嫁狗逐狗鸡逐鸡,耿耿不寐展转思。”两首诗中都写到了“嫁鸡狗”之事,难道这就是俗语的本源?

非也,其实两位诗人所言重点是“逐”,而不是“随”。比如欧阳修的意思是:公鸡和母鸡成亲,母鸡要跟着公鸡追逐,但谁知道鸠却全然不同,因为鸠的习性是雄性求偶,雄鸠要围绕着母鸠转,与鸡的方式恰恰相反。而且从“狗逐狗”与“鸡逐鸡”来看,他们说的是狗和狗、鸡和鸡之间的关系,没有人的事。但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却不是这么个意思,它是说:嫁给了鸡,嫁给了狗,都要跟随它一辈子,不弃不离。其实这句话是被误传过来的版本,它的原版是“嫁乞随乞,嫁叟随叟”,乞即乞丐,叟即老男人,由于长时间的流传变迁,乞和叟就被更加接地气的鸡和狗代替了。

所以并不是谁曾经嫁给鸡狗,而是说那些嫁给贫穷又低微的乞丐或年老色衰的老叟的女人,也要遵从妇道,本本分分,与丈夫携手共度一生。实际上,这句话不是唯一被严重误传的俗语,与此类似或者更甚者不乏其例。“不到黄河心不死”,令人费解,为什么到了黄河就可以死心了?黄河究竟有什么特殊魔力?其实它的真正版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就容易理解了,这是项羽自刎之地,到了乌江便能死心。

“狗屁不通”,就令人更加不明所以了,狗屁到底是怎么个通法,又怎么个不通?其实这句话是由“狗皮不通”讹变而来的。大家知道,狗的身上是没有汗腺的,只能通过舌头来散热的,所以狗皮当然是不通的了。后来,人们直接将“皮”用“屁”来代替,意义更加鲜明,更加老道。此外,还有“无奸不成商”其实是“无尖不成商”的误传,尖是用来度量所用的斗,你连个秤都没有,怎么做生意?后来却被用来形容商人的奸诈,令人汗颜啊。不知大家还知道哪些被严重误传的著名俗语呢?

发布于:天津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