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围灭门惨案:频频求助却无效,她和两个女儿命陨丈夫之手

路上读书V
1.天水围惨案:母女三人命丧家中2004年4月11日晚上7点多,警方接到一个不同寻常的报警电话:“警察同志,快救我……我老婆杀了两个女儿,还刺伤了我,我就住在天水围,你们快来……”警察还没来得及详细询问,电话里便传来嘟嘟嘟的挂断声。天水围,香港的“悲情市镇”,那里80%的住宅是政府公屋,住着很多底层民众,他们大多没有稳定工作,靠微薄的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简称“综援金”)过日子。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这里频频发生家暴事件,所属的元朗区连续九年成为香港家暴案件最多的地区,甚至发生过令人震惊的伦常惨案。接到报案后,警方不敢耽误,立刻赶往现场。还没进门,空气中浓烈的血腥味扑鼻而来,推开虚掩的门,眼前的场景令人头皮发麻:一个穿着内裤,上半身赤裸的女人躺在血泊中,脚上穿着一双白袜子。两个年幼的孩子躺在她两侧,血迹斑斑,三人都早已没了呼吸。

卧室里传来一个男人微弱的呻吟声。警方冲进卧室,只见地上躺着的男人意识已经有些模糊,他的腰部有三处刀伤,肠子从伤口处流了出来。身旁不远处有一把二十公分长的刀,上面沾满了血迹。救护人员立刻急救,将肠子塞回他腹中,简单包扎了一下送医院抢救。
据了解,男的是45岁的香港人李柏森,女的是他的第二任妻子,32岁的四川姑娘金淑英,这是一对天水围典型的港陆夫妻。两个女孩正是他们的女儿,一个7岁,一个6岁。
报案的就是李柏森,按照他在电话里的说法,是妻子金淑英先杀了2个女儿,又刺伤了他。刚开始,警方也以为凶手是金淑英,可是,随着现场分析的结果,警方发现很多不对劲的地方。
首先,金淑英脚上穿着一双雪白的袜子,如果她是凶手,杀人过程中不可能不沾染到一丁点血迹。其次,按照李柏森的说法,金淑英杀了两个孩子后又把他刺伤了,可是,根据法医对李柏森的验伤结果来看,他身上除了腹部三处刀伤外,全身衣服都完好无损,身上更是没有任何因防卫造成的伤痕。
反倒是金淑英身上,刀伤多达十余处,从骨折位置和其他外伤来看,她在死前应该是尽全力抵抗过。另外,她的身上还有一些因殴打而造成的咖啡色淤青。
过了几日,法医验尸报告出来了,警方越发怀疑李柏森的说辞。根据法医报告,母女三人的死亡顺序是,最先死亡的是母亲金淑英、接着是小女儿、大女儿。死亡时间大约都在下午三点,可李柏森报案的时候,却是在晚上7点多。
明明是金淑英最先死亡的,怎么可能像李柏森说的是她杀了两个女儿?
从小女儿身上的伤口来看,这个孩子是在毫无反抗的情况下被杀的,其中一刀从胸口直接穿到后背,尸体是被移动到这个位置的。而大女儿似乎试图逃跑,最后却也没能逃离魔爪。

种种迹象表明,凶手不可能是金淑英。而从李柏森腹部刀口的位置来看,更像是他自己刺伤的自己!警方推断,是李柏森杀死了妻子和女儿后,为了脱罪,不惜自残,还把罪行推给妻子,妄图以这样的方式掩盖真相,只是没想到自残过于严重。警方准备等李柏森醒来后,再做笔录,讯问真相。没想到李柏森醒来后,一会儿称自己说话胸口会痛,一会儿又找其他借口推脱,迟迟不愿做笔录。更令人意外的是,12天后,这个丧心病狂的男人,因自己下手太狠导致伤势太重,不治而亡。根据现场侦破结果来看,警方判定,这一起灭门惨案,凶手不是别人,正是李柏森本人,只是他自己万万没想到,自己最终会被自己杀死。此案,被称为天水围灭门惨案,经媒体报道后,在香港社会引起了强烈震动。人们震惊之余,更大的疑惑是,李柏森为何要杀死家人,这究竟是怎样一个家庭。为了弄清杀人动机,警方开始走访调查,发现早在案发2个月前,金淑英就开始频繁奔走在社会服务机构与警察之间,向社工举报丈夫虐待家暴她,向警局报警丈夫要杀她和两个孩子,可是,这些却并未引起重视,也从未得到有效帮助。一个频频求救的妇女,为什么最终还是没能避免被杀?这个家庭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走向这样惨烈的结局?这一切,还得从金淑英与李柏森的结合说起。2.揭开“夜与雾”背后的真相1972年,金淑英出生于四川仁寿县的一个农村家庭,家境十分贫穷,又是家里的长女,很早就辍学打工了,21岁那一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村子里开始流行外出打工,听说不仅好找活干,赚的钱还多,金淑英心动了,和村里很多年轻人一样,她踏上了外出务工之路。那时候,深圳是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一批批工厂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自然而然对劳动力的需求非常大。1993年,金淑英和很多小老乡一样,来到了这座海边的小渔村,开始了外来打工妹的生涯。

(李柏森生活照)
一年后,金淑英在熟人的介绍下,认识了比她大13岁的李柏森。李柏森很早就从内地去了香港,算是合法的香港居民。不过,来自香港的李柏森,也只是个香港底层装修工,但当时香港与内地经济发展水平有落差,底层的李柏森在更底层的金淑英身上,找到了不少优越感。
他常常来深圳接一些装修活,得益于当时深圳的迅速发展,李柏森的收入相比内地很多人来说,已经算是“有钱人”了。
认识一段时间后,两人确立了关系并同居。然而,金淑英不知道李柏森早已结婚15年,还有三个孩子。同居3年后,李柏森才与原配妻子离婚,子女全部归前妻抚养。
1998年,金淑英怀孕了,李柏森陪她回四川老家待产。7月份两人登记结婚,8月金淑英生下女儿,取名李燕利。
这一次回家,对于金淑英来说,可谓是是衣锦还乡,而对李柏森来说更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李柏森拿出几万块钱,给岳父岳母建了一栋两层小楼。
对于当时十分贫穷落后的山里人来说,这可是件天大的事。村里人都羡慕老金家找了这么个能干的女婿,对他们还这么大方。金淑英的爸妈更是乐得合不拢嘴,每天好吃好喝地伺候着这位姑爷,金淑英自己也很心满意足。

(金淑英与两个女儿)
不久后,夫妻俩带着大女儿回到深圳,第二年又添了二女儿李子云。可惜,好景不长,李柏森在一次意外中被电动车撞伤,右腿留下了残疾,走路一瘸一拐,干活也不如从前那么利索了,没多久便失业了。
失去了经济来源的他,只能靠在香港领取每月3000元综援金来维持日常开支,经济状况的恶化,让他变得越来越暴躁,动不动便拿妻子和女儿撒气。
3.家暴升级,求助无用
回香港后,因为多了两个女儿,李柏森分到了天水围的一间公屋,综援金也从3000元涨到了6000元港币,根据香港的政策,两个女儿读幼儿园的学杂费也基本都不用自己掏,这么一来,他的经济状况又大大地改善了。
2004年1月,金淑英拿到了合法定居香港的证件,全家人终于能一起生活了。一开始知道这个消息,李柏森很高兴,他以为妻子来了之后他就能申请更多的综援金。然而,等他去了解后才得知,一旦金淑英来了香港,李柏森就不具备单亲综援资格了,每个月到手的钱反而要变少,再加上金淑英来港不满七年,不具备领取综援的资格。

(李柏森与金淑英及两个女儿)
这么一来,整个家庭的收入反倒变少了。自然,李柏森心里的怨气只能全撒在金淑英身上,对她态度愈发恶劣了。
和李柏森不同的是,金淑英一到香港后,就想外出工作赚钱。但是这一决定遭到了李柏森的强力反对,原来她害怕妻子有了赚钱能力后,就会离开他,两人又是老夫少妻,一想到这,他越发不放心年轻漂亮的妻子出去了,甚至禁止她和陌生人聊天。
渐渐地,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关系急速恶化。李柏森经常恐吓妻子,说要杀了她和两个孩子,然后全家一起去死。
金淑英很害怕,不断打电话给社工求助,并不断出入维安中心(救助妇女机构)。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金淑英先后向社工、警察求助了五次,但统统没有任何结果。

电影
4.灭门惨案发生
自从得知金淑英将家里所有的事都告诉了社工和警方,李柏森就越发地记恨妻子,内心已经打定主意,要对她实施报复。
事发后,有邻居说,案发之前一段时间,李柏森曾扬言,“虽然我没有钱,但就算借钱也要买鱼虾蟹给妻子女儿吃,等一个月后,把她们养肥了再杀掉。反正我已经得了好几种病,活不长了,不如全家一起死。”
3月20日,邻居看到金淑英回家,便拉住她说:“你还回来干什么,你老公说要杀你呢。”
或许是因为这类话听多了,金淑英早就麻木了。她无奈地摇摇头,还是只能硬着头皮回家,因为只有满七年她才有资格拿综援金,现在她没钱、没工作也没房子,她没别的选择。
直到悲剧发生了。

电影
之前因为被丈夫家暴,金淑英住进了维安中心。后来,金淑英决定要与丈夫离婚。她恳求社工陪同她回家,但因为找到人,便独自回家了。
到家后,金淑英便开始收拾衣服行李。李柏森为了阻止妻子离开,扒光了她的衣服羞辱她。但即便如此,金淑英还是铁了心地要脱离李柏森的控制。
李柏森一怒之下,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长刀,先以杀小女儿相威胁,金淑英见状,用自己的身体拼命护住女儿,结果两人双双死在刀下。大女儿看到母亲和妹妹被杀,惊慌下试图逃走,被李柏森追着砍死。
杀死母女三人后,李柏森在现场待了三四小时,思考如何脱罪。虽然他总对邻居扬言要全家一起死,但案发后,他还去各处借钱,想要逃跑。也许是逃跑难度太高,最终,他决定嫁祸给妻子,妄图逃避法律的制裁。
混乱之中,他拿起尖刀,朝自己腹部连续刺了三刀,准备制造妻子杀他的假象,不曾想,聪明反被聪明误,动手自残之前,他下意识地撩起上衣,就这一个明显的漏洞,成为警方戳穿他谎言的有力证据。
好在,恶有恶报,最终,因重伤不治,李柏森自食恶果。

2008年,许鞍华导演将这起灭门案改编成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拍摄之前,许鞍华接触了天水围被家暴的女性,她发现,这些女性并不是都懦弱可怜不敢反抗,相反,她们不断地寻找出路,寻求帮助。金淑英也是。虽然她只是一个刚到香港不久的新移民女性,也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她并不懦弱无知,她曾一次次试图向社工、警察求助。只不过,在这些人看来,金淑英口中的虐待,不过就是简单的家庭纠纷、婚姻问题,最终并没有为她提供任何有价值的帮助。而且,她似乎已经想好了离开丈夫后的出路,报读了一个保安员及家庭服务助理的培训课程,只是,还没有等到开课就已经被杀了。

电影
撰稿人:月芽,斜杠博士,案件爱好者。
编辑:凉三
发布于:天津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