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三十岁的人体力脑力都很好,古人为什么说“人过三十不学艺”

百年札记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用到很多俗语和名言警句。这些语句,除了极少部分的糟粕之外,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前人生活实践的结晶和经验,有很多名言警句已经故老相传千百年,具体的形成时间和首创人已经难以考证,却因为其中闪烁着前人智慧的光芒,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通过书籍或口头,受到人们代代传承。

不过,由于时代发展和人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演变进步,也有相当大一部分名言或者俗语,已经让现代人难以理解,或者在理解上与古人的本意出现较大偏差。这一类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有一句话叫“人过三十不学艺”,在很多地区就曾流传多年。

“人过三十不学艺”,具体形成于什么年代已经难以考证,但是在清末民初的很多文学作品中,已经经常出现这句话,由此可知这句话也已经由来已久。时至今日,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认识却出现了很大偏差。按照现代人的认识,三十岁的人,无论脑力体力还是人生经验,都处于黄金时期,思维敏捷体力健壮,完全具备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基础与素质,为什么要说过了三十就不能学艺了?于是,现代很多人把这句话当成一句含义消极、不思进取的“传统糟粕”予以否定,只敢在开玩笑时说上那么一次两次。在正常语境和正式场合,谁要是一本正经说出这句话,人们只会认为此人是个懈怠懒散之人,成不了什么大事。其实,这是对这句话的本意的一种误解。古人说“人过三十不学艺”,自有一番用意,而且还非常合理。古代年轻人想学习一门手艺,难度比现如今要大得多。现在只要手里有钱,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才艺班、技校铺天盖地,任你挑选,完了还有职业资格证。古人想学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途径非常单调,单调到只有一条:拜师学艺。就是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一样,找一位像菩提祖师那样的高人学艺。

拜师学艺,在过去有一套相当复杂的程序和刻板的规矩。虽然各行各业各有不同,但大致流程如下:徒弟的父母请一位德高望重的保人作为中间人,向一位精通某种手艺的老师傅提出拜师请求。师傅点头同意接受这个徒弟后,再举行一个小型的拜师仪式:徒弟和父亲、保人、师傅三方到场,由保人当面说清楚学艺的规矩,然后徒弟跪拜叩头,先对祖师爷叩头,再向师傅叩头,如此这般一番后师徒关系才算正式成立。

正式拜师后,徒弟吃住都在师傅家,师傅家里的一切日常杂活都有徒弟包办,大到修房补屋,小到买菜做饭,给师傅倒夜壶更是每个徒弟的“必修课”,等于是师傅家添了一个不开工钱的仆人。师傅干活时徒弟在一边打下手,每个徒弟在正式学到技艺诀窍之前,都会经历一番漫长难熬的磨练期,也可以称之为考察期。徒弟在这段时间内只能包揽所有脏活、累活、苦活,一直到脾气心性得到师傅认可后,才会慢慢开始传授真本事。学徒的时间随各行各业略有不同,但大致都是“三年零一节”,即三个整年外加第四年的端午节之前。在三年多时间里,徒弟的一切劳作和付出,都是没有分文报酬的,即使外出跟随师傅做工赚钱,东家会按人头发工钱,但徒弟的那一份全归师傅所有。看似苛刻,其实也很正常,毕竟徒弟从师傅那里学到一项安身立命的本事,徒弟付出代价也是应该的,权当拜师费了。常听郭德纲相声的朋友们,会对这一点比较熟悉,相声圈里的传统拜师学艺体系与此大致相同。

但这样一来,徒弟在这三年多时间里,就会一分钱收入都没有,不能挣钱补贴家用。如果徒弟是个一二十岁的毛头小子,还问题不大,毕竟此时他的父母都还算年轻,还能做工耕田养家糊口,徒弟自己也没有妻儿拖累,三年零收入还可以承受。

但如果徒弟学艺时年龄太大,到了三十岁左右,则往往已经成家,上有年迈父母,下有老婆孩子,一大家子等着他养活,三年零收入是无论如何也不行的,故此才会有“人过三十不学艺”之说。由此可见,古人说“人过三十不学艺”在当时还是很有道理的。但随着时代发展变迁,对各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人们获得才艺的途径和方式也越来越多,在工作之余再学习一两种技能的情况也很常见,“人过三十不学艺”才渐渐落伍了。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生努力要趁早,总是不错的。毕竟随着年龄增大,承担的家庭负担和责任也越来越重,到那时才火急火燎地去学手艺技能,岂不是太被动了。

发布于:天津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