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孩子时,所谓“延迟满足”并非一劳永逸,正确平衡很重要

小蜗牛飝
引言
这几年,“延迟满足”理论在家长们中大行其道。其实不止是延迟满足,各种育儿理论都深深勾住了中国家长那颗焦虑的心。
但是很多家长也会发现,育儿理论听了很多,学了很多。孩子似乎也没太大变化不说,自己常用的还是老一辈的育儿手段,打或骂,偶尔再讲讲道理。
其实无论是什么理论,由于每个孩子个性不同,环境不同,家长还是应该辩证看待,并没有一种理论是可以一劳永逸的。

首先,了解下什么是延迟满足理论?
所谓“延迟满足”,是著名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于20世纪60年代设计的一个棉花糖实验。他在几个孩子面前放几块棉花糖,告知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也可以等他回来后再吃。
选择后者的,在他回来后可以得到更多的棉花糖。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延迟了自己对糖果的渴望。其他孩子则是迫不及待的吃掉了。

经过跟踪研究,得出结论:后者的孩子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表现得更为出色,甚至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更为成功。
听到这一结论,很多家长开始纷纷效仿,并刻意训练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好像找到了育儿的法宝。但,真的所有孩子都适用于这一理论吗?如果一味地滥用,是否会对孩子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过度地使用“延迟满足”会造成怎样的结果?
曾经看过一个相关案例,一位妈妈热衷于对孩子使用“延迟满足”理论,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到极度的不安全感,造成了性格上的缺陷。
孩子儿时路还走不稳,经常摔跤,作为妈妈的她认为,一定不能让孩子一哭马上就得到回应,常常等孩子自己站起来。
等孩子再大一些时,孩子想买某样东西也常常遭到拒绝,妈妈总是以让孩子考试前三名后,才能得到该奖励。

经常训练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妈妈自认为这样的育儿方式能够让孩子成长为更能克服自己眼前欲望的能力。
殊不知,孩子在妈妈这样的“训练”过程中,渐渐变得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需求,在与母亲的相处过程中,也仿佛有了一层隔阂。
听到这样的案例,不禁让人感到唏嘘。这所谓看似成功的育儿法宝,在这位母亲的滥用下,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最亲的人的持续性否定,直接打击了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心。

什么年龄阶段的孩子,都适合“延迟满足”的育儿理念吗?
研究表明,四岁后的孩子适当地使用该理念进行训练确实会有一定效果,但四岁以前的儿童并不具备控制欲望的能力。
而有些家长,在孩子还处于几个月大的阶段就对其进行“延迟满足”的训练。孩子一哭,坚信要让孩子延迟满足,不能让他们认为一哭就有人哄。
殊不知,这个时期的婴幼儿所有的诉求都只靠哭声来表达,孩子哭了很可能只是饿了、冷了、困了……

如果这个阶段不能得到满足,那么他对父母的依赖感和信任感也会降低,从而缺乏安全感。
试想,一个从小连最基础的食物、和爱都无法满足的孩子,如何能拥有“延迟满足”的能力呢?
怎样正确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适当地训练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对养成良好的自控力确实有很大的帮助。在生活中,当孩子告诉你他想看电视时,可以先询问他作业是否完成,把看电视作为做完作业的奖励。
久而久之,孩子再想问你是否能看电视时,就会先想到自己的作业是否完成,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控能力。

当孩子对父母提出自己的需求时,应先尊重、肯定孩子的想法。如果认为需求不合理,再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行”“这样做的后果”,而不是一棍打死孩子所有的诉求。
小崔说事
延时满足的真正意义是让孩子懂得“舍弃”,让孩子能够在等待后,享受到更多的惊喜。父母能提前教会孩子如何“舍弃”,让孩子懂得“延迟满足”的意义所在,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
一些家长因为没有理解“延迟满足”理念其中的内在逻辑关系,一味得滥用,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只感受到来自家长的否定,其所造成的不安全感是无法补救的。

在这个网络时代,信息逐渐碎片化,作为父母,对于各种育儿理念应持有思辨态度,盲目跟风,不仅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也对其性格养成、三观的塑造有着很大的影响。只有根据自家孩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育儿方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
提问环节
发布于:广东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