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知否》康姨妈:童年的溺爱、婚后的阴影,铸就了大反派的诞生

雯云盛世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要说《知否》里谁最不受欢迎,康姨妈绝对排得上前三名。

无论是剧集还是原著,康姨妈都坏得很彻底,就像是创作者特意为了衬托主角的光环而设置的角色。

很刻意,也很扁平。

不过仔细想想,哪里有天生的恶人,康姨妈之所以作恶多端,其实背后与原生家庭和婚姻生活脱不开关系。

今天想从三个方面聊聊康姨妈。

01童年:备受宠爱的嫡长女

康王氏原名叫做王若与,是王老太太的第一个女儿。为了生下她,老太太当年难产三天三夜。

按照一般故事的尿性,这么许多父母会认为,这么难生的女儿必然是“讨债鬼”。

但王老夫人有不同想法,她觉得大女儿来到这个世界便遭罪,实在可怜,所以要加倍补偿她。

不仅如此,王若与自小机灵,原著里这样写道:

王老夫人回忆“长女自小言语伶俐,在父母跟前卖乖撒娇,比老实木讷的儿子聪明,比直来直去的次女机灵,老夫妇不免多疼了些”。

剧集里多次提到,王氏的父亲是“配享太庙”的人物,什么是配享太庙?

太庙就是皇帝的宗祠,里面放着帝王祖先的灵位,只有极少数有功于社稷的臣子才能在死后进入太庙,接受帝王后人的瞻仰供奉。

王老太爷并无军功,能“配享太庙”说明此人必定是事业狂魔,才能在朝堂上颇有建树。

他们所谓“宠爱女儿”,并非花时间陪着大女儿成长,而像是豢养一只可怜的宠物,物质上倾尽所有,但却没有给予心灵的陪伴。

王家三兄妹,大哥哥小时候寄住在别人家读书;而小女儿则寄养在乡下叔父家;只有长女王若与有幸在生身父母身边长大。电视剧没有拍下王氏的心理动态,书中写她从乡下回到王家,看着雍容高贵的姐姐,感觉自己像是乡下丫头。

雍容高贵就是真的幸福吗?

我想未必。

王老夫人曾回忆长女小时候的情景,“你自小被捧着夸大的,便瞧不起这个,看不上那个……你觉得人人都该顺着你,依着你。”

高贵的躯壳下,其实藏着对地位、名声还有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当这些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她便会心生怨怼。

因为母亲从小就告诉她,她是遭受苦难(难产)来到世上的人,这个世界应该补偿她。

每当她在对比之下觉得“过得不够好”的时候,只好通过阴损手段害人,使得别人比自己惨,才能觉得自己是更幸福的人。

王舅母进了王家后,由于小姑子挑拨离间,从未安生;甚至在她出嫁的时候,还要抢走王舅母的母亲求来的送子观音。

要知道,当时这位嫂嫂因为生育问题急得要命,而王若与只顾自己开心。

给女儿结亲的时候,明明已经谈好如兰嫁给王舅母的儿子,却被康元儿(康姨妈嫡女)捷足登先,气得姐妹一时“绝交”。

可谓是,自私至极。

然而,造成这一切的,都是因为王老夫人让女儿觉得,人人都亏欠她。

02婚后:一落千丈的人生

都说结婚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如果没有选择好家庭,那便是废了。

王家两个女儿的命运就是从这里发生的转折。

当初共有两家男儿来王家求亲,一个是盛家的长子盛纮,另一个则是康家的长子康海丰。

盛家老爷年轻时是探花郎,正妻乃是勇毅侯独女,因此盛纮的品行样貌尚算出众,可惜的是盛老太爷早逝,朝中毫无根基,全靠盛老太太一人独撑门厅;

而康家却不一样,他家本就是豪门望族,并且康海丰当年便高中进士,意气风发。

若是只看表面,谁都会选择嫁入康家。

可精明如王老夫人怎会看不出康家的问题,康海丰妻妾成群且不事经营,并不是什么能够延绵百年的大家族,因此当初王老夫妇二人并不同意把心爱的长女嫁给康海丰,而是想让她与盛纮结亲。

王家与盛、康两家都有婚约,无非是谁配给谁的问题。

可谁知王若与心中有主意,压根看不上门庭冷落的盛纮,更何况他还是“小娘养的”庶子。

拗不过女儿的强硬,王家长女和次女的婚事成功互换,大女儿嫁给康海丰,成了康王氏;二女儿嫁给盛纮,成了王大娘子。

婚后,二人的生活发生三百六十度大转折——

看起来意气风发的康姨夫,其实并不爱读书,本性贪财好色暴露出来,一房接着一房小妾纳入家门,一窝庶子庶女生成堆。

自小被捧成星星月亮的王若与哪受得了这个,心中忿忿不平,这股气必然是要发泄的。

于是她折磨丫鬟,发卖庶女,暗害宠妾,甚至闹出过一尸两命的案子。

再看看自己的妹妹王若弗,呆头呆脑地嫁给盛纮,谁知道她家最棘手的不过一个林小娘而已。

更重要的是,康姨夫因为不善交际钻营,在官场越发边缘化;而盛纮注重官声,擅长仕途经济,甚至在新皇上任时,谋到了肥差要差。

人总是这样,远在天边的人升官发财无所谓,但身边人考一百分都要嫉妒好几天。

康姨妈就是这种心态,她看不上自家妹妹,可奈何她就是过得比自己好。

所以她要出手搅和搅和妹妹的幸福婚姻。

03有人撑腰敢作恶

康姨妈作恶的原因主要是前面两点,童年时代便自命不凡,婚后生活落差大导致心理扭曲。

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有人撑腰。

盛老太太中毒案可谓是整部剧最重头的戏份,无论是原著还是电视剧,都很精彩。

其中最值得一说的,便是王家上门来对峙的一场。

王老太太和明兰两方都试图牵住盛纮,而盛纮就像墙头草一样听谁信谁,小心翼翼。

关节在于,明明是康姨妈做错了事,可王老太太却上门来求情。

甚至还想把这段肮脏案子捂在盛家,让盛家去处置王氏,他们好救出康姨妈。

如此偏心,如此做法,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康姨妈会多番作恶而有恃无恐了。

究其根本,是王老夫人纵容惹下的祸,就连盛纮都会说:

“我那个大姨姐有恃无恐,原来都是因为有岳母在擎天护着,闯了小祸,岳母给收拾,闯了大祸,岳母还给收拾,这些年来,我这个大姨姐身上的人命可不止两三条了吧……岳母,若不是你纵容她到大,何至于有这么多性命送在她手里。”

而王老夫人如此溺爱长女,最后也没讨到半句好话,康姨妈竟然还说:

“娘,你要看着我死么!……好狠心的娘,一味踩着自己的亲骨肉去卖好,蹬高枝……”

大错都由小错酿成,从一开始,王老夫人就不应该把王若与养得自以为是,如此溺爱,堪称捧杀。

反观同样婚姻命运不好的盛老太太和盛淑兰,他们遇人不淑却从不怨天尤人,宁愿自苦也不想拖累家人。

盛老太太被丈夫“背叛”,却依旧撑起家,抚养无血缘的庶子长大,一步步将盛家发扬起来;盛淑兰更是担心妹妹品兰会因为自己嫁不出去,宁愿死在秀才家,也不敢提和离二字。

结局固然大快人心,但更要紧的是提醒自己,做一个善良的人,学会顾念他人。

否则只会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发布于:浙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