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灯塔城市”

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南京日报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王峰
古都南京,依靠通江达海的地缘优势和十朝都会的政治优势,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日前,中国郑和研究会副秘书长、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刚做客《市民学堂》,开讲“海上丝绸之路与南京”。
壹
古人很早发现太平洋
称其为“沧溟宗”“宁海”
赵志刚说,中国古代就是一个海洋强国,“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并给太平洋起一个名字叫‘沧溟宗’,通俗点讲就是大海的祖宗。”由于这片海很安静,中国人还称其为“宁海”,后来西方人也发现了这个特点,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太平洋”。
此外,中国人还发现,印度洋在中国的西边,所以叫它西洋;后来又发现,在印度洋西边还有更大的洋,就叫大西洋。所以,中国人早就进行过环球航海。
秦始皇一次又一次地到海边去看大海,大海的那边有什么东西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有了徐福东渡。民间传说,秦始皇是叫他去寻找长生不老药,实际上,是让他去探索海外的土地。
汉武帝非常重视海洋,曾七次巡海,而且还派出他身边懂外语的人到海外去看看。因为都城不在海边,但汉武帝又很关心海洋,那怎么办呢?于是,他挖了一个叫昆明池的大池子,那池子像海一样一眼望不到边。同时他还造了一些大船放在水面上,并在船上举行宴会。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对曹操而言,他不但修玄武池训练水兵,所作的海洋诗,也是无人能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历史上曾诞生了400多个皇帝,其中,三国的孙权和明朝的朱棣堪称两个“海上帝王”。六朝时期和明初,中国历史上两个海上交流频繁的时期,均建都于南京,奠定了南京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贰
从南京启航的“遮洋船”
多得仿佛把海洋遮住了
正如南京大学教授贺云翱所说,从古代一直到现代中国,南京与海洋的关系、南京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两千多年前形成的“海上丝绸之路”,跨越浩瀚大海,把中国与世界连接起来,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增进了中外人民的友谊,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而古都南京,依靠通江达海的地缘优势和十朝都会的政治优势,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赵志刚说,甚至可以称南京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灯塔城市”。
赵志刚介绍,早在东晋时候,就有人到西天取经,比唐朝人到西天取经早好几百年。其时,法显到西天取经,在路上看到死人的大节骨头,这说明当时有人在探索道路上死去。南朝时期,刘裕北伐,可是大量缺马,就派人送信到朝鲜,希望对方能送点马来。于是,朝鲜国王马上派人用船装了800匹马来,由此说明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非常畅通。南朝皇帝李昪,在做升州防遏使兼楼船副使时,说过一句话“扬子江乃战舰所聚”,可见当时南京的江面是战舰云集。
到了宋代,沿江一带的战船制造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南宋建康知府马光祖,在南京江边造了大使司船寨,面积有几百亩地大,他在上面修了船坞,把所有的船都停在这个地方。
元代,有150多个国家和当时朝廷交往,其时,下关江边建了造船厂、水马驿,是漕运重镇。作为当时重要供给地,江边还聚集了很多丝织工厂。“这些物品装上船,从长江通向海洋,然后运往天津、北京。因为船太多,远远望去好像把海洋都遮住了,所以这些船又叫‘遮洋船’。”
明朝大富豪沈万三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沈万三就是做海洋贸易生意的,手下有好多船,他把中国的货运到海外去,再把海外的东西运到中国来,他不但是当时的南京首富,同时也是中国首富。”赵志刚说。
叁
沿江通海的大型国际皇家港口
开启六朝繁华
南京虽然不临海,但拥有“通江达海”的地理优势,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中唯一位于南方的港口城市,中国古代的“海上帝王”,正是从这里“走向”海外的。
赵志刚介绍说,六朝时期的石头城是建筑在大江东岸绝壁之上的雄关。当时,长江入海口尚在扬州、镇江一线,南京段长江水面宽达20公里,水位比现在高出8米左右。“涛入石头,败舟万计”,意思是说水到了石头城下面的港口——石头津,石头津是三国时候中国长江上面最重要的海港,也是当时沿江通海的大型国际皇家港口,位于今天的乌龙潭一带。“孙权被称为‘海上帝王’,当时吴国大船可以乘3000人,大帆高九丈,用100匹布制成,已使用升降舵技术,总量达数千艘。”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时间过了几百年,人们还在说当时的船,说明孙权的船真的很厉害。东吴船队纵横长江之上,其水军战舰不但类型众多、结构坚固、速度轻快,而且具有能攻善守的特点。《太平御览》称赞东吴“舟楫为舆马,巨海为夷庚”。《晋书》中记载,吴国首都建业“浮江万艘,带甲百万”,反映了当时吴国水军的强大;建业城西石头津下,停满了波斯船、阿拉伯舶、昆仑舶,各国商贾、僧人、使臣举帆前来南京,史称:“贡使商旅,方舟万计。”而且,不但从“海上丝绸之路”来的人多,吴国出使也极为频繁。
因为政治、经济、地理多方面因素影响,也因为造船术和航海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印度洋上商品贸易的兴起,当时的南京成为中外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正是有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才有了光耀千秋的法显西行;才出现了《桃花源记》这样的文化经典;有了‘八槽船’这样伟大的发明创造,即造船水密隔舱技术。”赵志刚说。
赵志刚表示,六朝时期与海外的密切交流,是秦汉以来中外交往的继承和发展,也为隋唐与海外各国进一步友好交往,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肆
外国使臣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南京
太平门外成为国际商品展销中心
到了明代,尤其是永乐三年正式开始的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大航海活动,把与古代中国有关的“海上丝绸之路”推向了高峰。
据研究统计,明洪武年间,定都南京的明王朝外派使臣达57人次,各国来南京的使臣达183人次;永乐年间,出使61人次,各国来使318人次。许多国家与当时南京的往来都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的。
赵志刚介绍,在洪武、建文和永乐年间,明代的皇帝在南京皇宫中接待过近百次经“海上丝绸之路”前来的外国使臣。作为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很多人争相来到南京。“太祖高皇帝时,诸番国遣使来朝,一皆遇之以诚,其以土物来市易者,悉听其便,或有不知避忌而误干宪条皆宽宥之,以怀远人。”当时的京师南京设有会同馆和乌蛮驿,建有江东楼、醉仙楼、集贤楼、鹤鸣楼等十六楼,供四方宾客嬉戏娱乐和休息。来华的朝贡使者除了所献方物外,还可以携带一些蕃货,顺路来中国做笔买卖。其经济活动主要在南京太平门外的大明会同馆。据明代官书记载,明初海外诸国进贡大明之方物就多达416种,这让当年的明皇宫与太平门外的会同馆成为南京甚至是全国的国际商品展览与销售中心。
当时南京的“龙江关”堪称“海上丝绸之路”第一关,也是郑和船队下西洋的第一关。每年7月11日是中国航海日,这一天正是明成祖朱棣在南京颁布“下西洋”圣旨的日子。可以说,南京是当时“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航海“宝船”的建造地、航海始发地,保存至今的明代《郑和航海图》原名就叫《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而明代宝船厂遗址、龙江关旧址都还保存在今南京鼓楼区滨江地带。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是划时代的。当时正处于15世纪初期,西方大航海时代还远远没有到来,一直到郑和航海活动结束几十年后,才有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西方航海家驾驶着几条小船,从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上驶过。
伍
南京“海丝”文化遗产见证历史
寄寓着和平航海精神
南京至今保存着大量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以龙江船厂遗址、浡泥国王墓、郑和墓、洪保墓4处史迹最为典型,并已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点。
位于鼓楼区漓江路57号的龙江船厂遗址,即明代宝船厂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是专为郑和下西洋所兴建的大型官办造船基地。赵志刚介绍,作为国内目前保存面积最大的古代打造航海船只的船厂遗址,最有价值的当数一排一排的“作塘”,即类似船坞的水塘,是当年建造宝船时的坞式工作台。10多年前,在对其中第六作塘的考古挖掘中,出土了舵杆、船板、造船工具、生活用具等文物千余件,并发现34处造船“基础”遗迹。
现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郑和墓,墓形为回字形,墓前台阶有4组7层28级,寓意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遍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而浡泥国王墓背后的故事更是早已广为人知。明永乐三年(1405)十一月,新任浡泥国王、二世苏丹麻那惹加那乃派使节来华,受到明成祖热情接待,并传诏加封为国王,发给王印、诰命。国王大悦,决定亲自访华以表谢意。浡泥国王组成了一个150余人的亲善团,于永乐六年(1408)八月到达都城南京,受到成祖接见及款待。九月,国王忽感有疾,至十月病重,临终前转告成祖,愿将“体魄托葬中华”。国王卒后,朱棣甚为痛悼,以王礼将其安葬南郊石子岗,赐谥号“恭顺”。古人有“叶落归根”之说,但浡泥国王却将自己的躯体托付给异国,这既是受到中华民族宽厚待人的感染,同时也是对华夏之国强盛的一种信任。
除此之外,南京还有明故宫、大报恩寺、静海寺、天妃宫等历史遗存,它们承载和见证了中国古代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相关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技术、思想等方面交往互动的重大历史价值,也促进了民间“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和繁荣。比如在南京静海寺纪念馆的郑和纪念堂中,一幅幅描绘郑和出海的版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郑和船队京师起航、天妃护佑、上货出海、睦邻友好、暹罗礼遇、传播文明、水上贸易、建寺立功等故事。
赵志刚表示,正是以郑和为代表的一个又一个开拓者,传承与延续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秉持文化包容与和平交往的理念,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地区与世界的发展。“他们所秉持的和平航海精神,成为今天全球化的海洋时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永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导向价值。”
发布于:北京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