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领会自然神奇 感受生命成长

人民资讯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本文转自:北京青年报

教育圆桌小记者团参观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

领会自然神奇 感受生命成长

那只黑熊标本为什么没有前肢?世界上品种最多的动物是什么?四不像究竟是什么?学校里的树上为什么都挂着一个名牌?近日,北京青年报教育圆桌小记者来到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进行了一次生物和生态知识学习之旅。

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是一座以森林生物为特色的高校博物馆,主要收集森林、湿地、草原、荒漠四大生态系统中珍稀濒危动植物标本,收藏有动物标本2000余份、植物标本20万份、昆虫标本13万份,以及大量菌物、木材、土壤与岩石标本。

当“教育圆桌”小记者们一走进博物馆一层的哺乳动物展厅,种类繁多的动物标本迎面而来。小到啮齿动物,大到东北虎、北极熊,让孩子们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在博物馆大学生志愿者的带领下,小记者们一路看、一路听志愿者讲解,同时还忙着用相机、笔记本记录着他们感兴趣的要点。其实北极熊身上的每一根毛都是透明的,我国境内的野生东北虎仅剩55只了,大熊猫的祖先可能不是“吃素”,中国为了保护绿孔雀这个我国原生的极度濒危物种付出的努力……这些知识被大学生志愿者娓娓道来,让小记者们收获颇丰。

馆内的一件特殊标本尤其令孩子们印象深刻。那是一只缺失了2只前肢的黑熊,它的双臂是被盗卖熊掌的猎人取走的,而黑熊因此失去了生命。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于大学生志愿者的这个提问,很多小记者急忙举手:“我知道,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我们不能吃野生动物。”

小记者们还走遍了博物馆的昆虫展厅、鸟类与爬行动物展厅、综合展厅、植物展室、种子展室、木材展室、菌物展室、土壤展室、岩石与矿物展室……生动的展品加上志愿者对生物表观特征、生存现状的讲解,让小记者们领会到了自然的神奇、生物的多样性,体会到了生命的成长与进化,更树立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之后,小记者团还参观了北京林业大学的美丽校园。模拟湿地生态环境的“林之心”水系,心跳喷泉,没用一颗铆钉的竹制建筑“竹构”,每棵大树上挂着的写有植物属、科、拉丁学名和习性分布等内容的名牌,以及正在开运动会的大学生哥哥姐姐们,都给小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参观结束之后,北京青年报记者还为小记者们上了一堂新闻知识及写作指导课。结合上午参观的内容,孩子们当场按照命题写作,写完再在本报记者的指点下修改完善。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很多小记者都把环境保护和生态知识写进了习作里。

文/本报记者  雷嘉

摄影/本报记者  彭小菲

发布于:北京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