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马可波罗行纪》的真实与想象

人民资讯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马可波罗行纪》的真实与想象

刘海威

在热那亚的监狱里,马可·波罗遇到鲁斯蒂谦,并在后者的协助下完成了游记。 资料图片

■刘海威 今年是马可·波罗诞辰770周年、逝世700周年。14世纪初,一部长篇旅游行纪手稿在欧洲贵族和知识阶层中流传。这部手稿最初用一种法语、意大利语混合方言写成,作者署名为马可·波罗与鲁斯蒂谦。 这部游记记录了马可·波罗从欧洲出发环游世界的传奇经历,特别是他到达中国,得到元朝皇帝忽必烈的礼遇,并在元朝宫廷及地方任职十多年的情况。 《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大范围流行,与它的两个看似自相矛盾的特点分不开:一方面,它提供了许多关于东方世界的真实信息;另一方面,它满足了西欧社会对东方世界奇异的想象。 在《马可波罗行纪》问世之前,西欧社会缺乏有关东方世界的第一手信息。十三世纪三四十年代,蒙古帝国发动第二次西征,相继占领钦察草原、各罗斯公国以及今天的匈牙利、波兰等地区,兵锋还一度逼近维也纳。蒙古帝国的扩张,给西欧社会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因此,教皇和西欧各国国王相继派出代表团赴蒙古汗廷,以了解更多情况。 其中,柏朗嘉宾作为教皇特使于1246年到达蒙古汗廷,参加了贵由汗的登基大典;鲁布鲁克于1254年抵达哈剌和林,受到了大汗蒙哥的召见,并参加了蒙哥举办的宗教辩论会。这些人回到西欧后各自撰写报告,供教皇和君主阅读,并不为西欧社会所知。 《马可波罗行纪》的出现,满足了西欧社会急切想了解蒙古帝国状况的需求。书中的忽必烈仁慈宽容、对世界充满好奇,经常与马可·波罗谈论世界各地的人物和风俗。马可·波罗认为蒙古人“能耐劳苦”、作战勇敢,并无当时欧洲流行的妖魔化描写;谈及在大都生活的汉人时,称“其人语言和善,互相礼敬。见面时貌现欢容。食时特别洁净。礼敬父母,若有子不孝敬父母者,有一特设之公共法庭惩之”。 《马可波罗行纪》有时会特意把东方世界的人、物与西方文化中的传说联系起来,使游记的某些部分呈现出颇为传奇化的风格。比如,在提到蒙古高原上克烈部的首领王汗时,马可波罗称他为“约翰长老”。所谓“约翰长老”,是13世纪流传在欧洲基督教世界的传说人物。 传说认为,在东方世界居住着一位名为“约翰”的基督徒帝王。他的国家土地辽阔、人口众多。欧洲的基督徒只要找到“约翰长老”,就可以与其结为联盟,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中间的敌人。 对东方世界传奇化的想象,还体现在对中国以外世界的描述上。在游历东南亚的苏门答腊岛时,马可·波罗称自己发现了“独角兽”。在西方传说中,“独角兽”是一种漂亮且具有魔力的神兽。现代学者认为,马可·波罗所见到的是犀牛。 《马可波罗行纪》这种写实与传奇化描述共存的风格,与其成书过程有关,特别是与协助马可·波罗写作的鲁斯蒂谦有关。马可·波罗于1295年回到威尼斯。1298年,他在参加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中被俘。在热那亚的监狱里,马可·波罗遇到了鲁斯蒂谦,并在后者的协助下完成了这本游记。 鲁斯蒂谦在遇到马可·波罗之前,创作过关于亚瑟王与圆桌骑士的传奇小说。现代研究认为,《马可波罗行纪》中的传奇化描述极可能与鲁斯蒂谦有关,目的是贴近当时西欧读者的知识结构,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事实证明,这种策略是有效的。《马可波罗行纪》成为中世纪关于东方世界最流行的作品。哥伦布就受到了它的影响,开始了大航海冒险。 (作者单位: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学院)

发布于:北京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