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专家看好电影“在地化生产”

人民资讯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本文转自:新闻晨报

《菜肉馄饨》正式杀青:上海人的半个朋友圈都来了

专家看好电影“在地化生产”

《菜肉馄饨》正式杀青:上海人的半个朋友圈都来了

专家看好电影“在地化生产”

  • 王渊超(超超)与吴天戈、顾晓东合影

  • 王佳彦(四眼老王)与周野芒合影

近日,沪语新片《菜肉馄饨》在上海完成拍摄工作,从1月12日晚上开始,朋友圈就纷纷传出杀青消息,1月13日,《菜肉馄饨》顺利完成拍摄。

这部沪语电影在拍摄过程当中,除了上海演员,众多文化界人士和市民朋友也参与其中,有人就此调侃,这几乎就占到了上海人的半个朋友圈。本期《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进行了采访。

《菜肉馄饨》探索本地电影新模式

沪语新片《菜肉馄饨》从去年12月10日在复中市集(原为复兴中路菜场)开机,于1月13日正式杀青,历经35天拍摄。记者注意到,从1月12日晚上开始,朋友圈就纷纷传出杀青消息。1月14日中午,上影集团通过微信公众号发文,官宣《菜肉馄饨》顺利完成拍摄。

记者在1月13日上午采访影片出品人、制片人顾晓东时,他表示还在现场进行拍摄,一直到晚上,才宣告正式杀青。

作为电影《菜肉馄饨》编剧,上海广播电视台真实传媒导演金莹1月13日则在朋友圈发文表示:“曾经发愿想要用我写的故事治愈人心,希望等到上映那天,有更多人能感受到这个故事中爱的力量。”

“拍电影不易,拍沪语电影更不易。”作为《菜肉馄饨》出品人、制片人顾晓东多年的老朋友,李波也为这部电影的拍摄“鼎力相助”。“我觉得顾晓东作为出品人,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为上海电影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和努力。我作为上海人,也是与他曾经一起合作过的老兄弟,更应该义无反顾全力支持他拍好这部电影。”

记者注意到,在《菜肉馄饨》剧组拍摄过程当中,除了在上海市区实地取景,也有许多上海演员参与其中。在李波看来:“顾晓东最想拍摄的是一部带有在地化特征的本地电影,包括大量用到上海话台词,也是他探索本地电影的一种模式。”

此外,这次电影在拍摄当中用到不少素人演员,李波和他的一些朋友也客串其中,他对此认为:“贾樟柯导演也会在一些电影当中使用素人演员,其实在《菜肉馄饨》这部电影当中,素人演员能充分展现上海市民真实的精神面貌,有许多的细节在其中,比其他电影使用演员更为真实,这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点。因为素人演员涉及到上海的各个领域,相信大家之后去电影院观影时,会发现许多自己熟悉的面孔。”

而当问到电影拍摄细节以及幕后故事时,李波则以上海人的契约精神“不响”。

作为导演吴天戈与制片人顾晓东的好友,一直关注上海电影的资深电影人王佳彦(四眼老王)在电影杀青之前参与了拍摄。

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排片人,王佳彦每年看片无数,而拍《菜肉馄饨》这样类型的电影却是他头一次:“小时候曾拍过科教片,但拍故事片我是第一次,客串一下感到很新鲜。虽然自己去过多次片场,但当融入其中,还是挺好玩的。这部电影对我而言,难度在于说上海话,但是我觉得,恰恰是听似不那么标准的上海话,才代表了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特点,因为上海人最初就是来自五湖四海,带点南腔北调的上海话更有意思。记得之前有人对《繁花》中的上海话台词不标准提出异议,这其实没有必要,例如,纽约人的英语发音就是多种多样。随着《爱情神话》《繁花》一批海派影视剧的热播,上海人对上海话会更感兴趣,一种亲切感和市民气油然而生。”

这段时间,从自己的朋友圈里,王佳彦感受到大家对《菜肉馄饨》的喜欢和期待:“对我而言,拍摄既熟悉又陌生,这是一次愉快的参与。三次在片场亲眼见到潘虹、周野芒等演员的认真态度,吴天戈的现场指挥从容淡定,制片顾晓东指挥的有条不紊,以及日本摄影团队的职业素养。”

朋友圈:很多人受邀去拍戏

上海作家何菲1月12日晚上去国际饭店参加拍摄,她告诉记者:“记得去年黄梅天来临时,当时好友七八人在《五原路》导演陈意心(编者按:导演、编剧、专栏作家)家吃饭。除了一桌他母亲精心烹制的上海菜,还有上海人最喜欢的菜肉馄饨。席间,顾晓东说他要投拍一部沪语电影,名曰《菜肉馄饨》,我们都拍案叫绝。菜肉馄饨对于上海人的意涵,懂的人自然懂。去年12月,由潘虹、周野芒等主演的沪语电影《菜肉馄饨》果然在梧桐区紧锣密鼓进行拍摄,最近已经杀青。我的很多好友,如评弹表演艺术家高博文、《繁花》中‘巫医生’扮演者老邱、音乐人王渊超等在片中都有出演。”

作为上海人和专栏作家的何菲认为:“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多数魔都人都有着去影院看电影的传统,并一代代传承下去,电影对于上海,算是刚需。看过太多形式大于内容的东西,总希望属于本土的情调和意趣能尽量多保留些许,直到天荒地老。”

上海童谣唱作人王渊超(超超)这次也参与了杀青之前的拍摄,不过他在片中饰演的角色与音乐无关:“很多参演的人和我一样,也是第一次拍摄电影。我发现身边许多和上海文化、沪语传承相关的老朋友也参与其中,相信正是出于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情怀,希望为上海的电影做些努力,所以大家愿意来参演这部上海的电影。”

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也参与了电影《菜肉馄饨》的拍摄,在片中扮演重要角色。

《菜肉馄饨》符合“在地化生产”特征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刘海波教授在1月14日出版的《解放日报》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推进“在地化”创作生产。在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刘海波就“在地化生产”结合电影《菜肉馄饨》的拍摄做了具体说明:“我记得制片人顾晓东在拍摄《菜肉馄饨》时用到了一个概念叫‘贴地飞行’。剧组是从上海发生的故事为线索,然后以上海的主创团队在上海进行拍摄,并使用沪语台词,所以这几乎完美符合了我提出的‘在地化生产’这样一个特征。我觉得要拉动文旅消费,很重要的是剧组要在本土取景,当然还有符合本土生活的故事,所以这些都是‘在地化生产’的必要元素。其次,当主创人员在上海进行拍摄生产时,其实也会带动本地相关人才的就业。我代表学会去年12月在剧组探班过程当中就遇到了我们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她恰好就在剧组里工作,担任演员副导演工作,那当时我也非常高兴。我们几位老师和同学一起合影。其实这就是我提到的‘在地化生产’会拉动就业,人才也会有项目而附着。这个片子除了在南昌路、永康路、国际饭店等上海市区取景,那剧组还到了车墩影视基地,车墩的外景地也会因为这些项目的拍摄而得以良性运转。所以我希望像《菜肉馄饨》这样‘贴地飞行’以及‘在地化生产’的电影项目越来越多,让我们上海的‘电影之城’的目标真正落地。”

第31届上海影评人奖颁奖典礼刚刚落幕,在颁奖典礼上除了颁发电影、电影人和演员奖项,也为上海的影视服务机构授牌。刘海波表示,他希望上海能为电影产业提供更多优质服务,包括上海的管理部门和社会方方面面,尽可能地给剧组拍摄开绿灯,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剧组都到上海来取景拍摄,进一步拉动上海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文/晨报记者 严峻嵘

图/受访者供图

发布于:北京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台湾台南6.2级地震416万
福建震感407万
集采药疗效医生怎么看405万
四川内江4.4级地震372万
尹锡悦律师碰瓷中国12345便民热线340万
印度女医生奸杀案宣判340万
查看全部实时热点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打开APP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