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战神李牧,坚壁清野有多神?战法虽然简单却让匈奴占不到便宜

老张说史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乱世纷争,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细数各国名将中,燕国的乐毅、魏国的吴起、秦国的白起、齐国的孙膑、吴国的孙武、赵国的李牧,这些人都是春秋战国时代冉冉升起的将星。
然而本篇文章,我们要谈的是赵国的李牧,李牧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著名将领,虽然在军事指挥上的成就,李牧比不上其他几位用兵如神的将军,但是,李牧凭借独特的作战思路和稳靠的战略思想,成功打赢多次大战。
因为李牧最擅长打持久战,因此,其他国家的将领和李牧作战,一般都是长达数年或者数十年时间,所以,李牧也被称为“龟战”专家;不过,这种“龟战”就是以守为攻,通过慢慢耗尽对手的气力和士气,然后看准时机一次出击以绝后患。
李牧所发明的坚壁清野,也被称之为战国作战新型持久战,战术体系。那么,本篇文章我们就来看看,李牧的坚壁清野究竟有多神。
李牧将“坚壁清野”策略,应用得出神入化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原本来源于《三国志·荀彧传》里,荀彧传里对“坚壁清野”的讲述就是“今东方皆已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敌军,将军攻无不拔,路无不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固耳。”
但其实,坚壁清野这项军事战略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李牧应用的出神入化;李牧是长期驻防在代地和雁门郡的军事世家,李牧对当地的情况和匈奴的了解,可谓是十分深刻,他明白匈奴频发南下的原因,就是为了掠夺资源来供养部落。
匈奴骑兵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战斗力强悍、机动力迅捷的特性,而赵国骑兵很显然无力与匈奴骑兵对抗,并且赵国主力基本都是以步兵为主;因而,李牧很清楚敌我双方的势力差距,如果贸然出兵,那么必将凶多吉少。
李牧放弃城外庄稼,将村民迁移到城内
那么问题来了,不出兵如何抵抗匈奴呢?如果单单龟缩在城里,那这样顶多只能保护一城百姓和物资不受干扰,但是赵人的粮食、庄稼等农作物,基本上都是种植在城外,匈奴就算只掠夺中原地区的庄稼作物,也足够部落度过寒冷匮乏的冬季。
李牧对于这个问题也有过思考,也曾经专程派兵保护庄稼作物,但是城外的粮食面积太大了,雁门郡的守军根本护不住粮食作物,后来,李牧尝试在雁门郡城中种植,但是受限于城中狭窄的土地面积,并且水源也有限,根本无法规模种植粮食作物。
对此,李牧选择直接放弃城外的粮食和村庄,他把周边所有的村民都迁移到城内,然后下令士兵把雁门周边的作物粮食都给毁掉,并把城池周围的树木、植物都给拔掉,这样就使得雁门城外,一片成了光秃秃的一片荒地;这就是李牧研究出的坚壁清野政策。
匈奴攻城不利,却又掠夺不到粮食
而匈奴骑兵打到雁门来之后,他们骑兵的优势就只能够用于两军对弈,但是打攻城战,匈奴军队就失去了任何优势,不管他们怎么围困,就是打不下雁门郡,而且自身还损失惨重。匈奴单于深感攻城无望,就想着派兵把雁门周围的村落给掠夺一空。
然而,当他们兴冲冲地到处去掠夺物资时,却满眼望去都是一望无际的荒地,没有任何粮食作物,也没有任何的村庄可掠夺,匈奴攻赵占不到任何便宜,反而灰落落的北撤,这就是李牧的坚壁清野。
坚壁清野不仅是防守,更是伺机而动
大家千万别觉得坚壁清野就是防守战略;其实并不是,李牧在多年驻守边关生涯里,打了非常多的胜仗,而这些胜仗多少和坚壁清野有关;比如,匈奴多次南下掠夺却频繁碰壁,匈奴人就一直觉得李牧胆怯,不敢与匈奴大军对阵。因此,匈奴军队开始有了膨胀心理,并放松了作战警惕。
最初,匈奴军南下作战还能做到训练有度、巡逻有章,但是,匈奴将领们看到赵军龟缩战略,就认为赵军胆怯是绝对不可能主动出击,营帐没必要派遣哨兵和斥候(古代的侦察兵)。
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却发生了,李牧趁着夜色派遣重兵悄悄地把匈奴营帐给包围起来,在匈奴人睡得正香的时候,李牧大军直接发起大军偷袭。
因此,偌大的匈奴营帐李牧几万步兵给包饺子,数十万匈奴大军逃的逃、散的散,李牧就是利用敌人最松懈的时机,迅速打了一场偷袭战,这场战役直接让赵军获得了大量的粮食物资和战马。
因而,“坚壁清野”策略,不仅仅是防守,更是一种伺机而动的战术,这种战术就是通过持久战慢慢地消磨敌人远征而来的意志和士气,消耗敌军的体力和粮草资源,而且还通过坚守让敌人产生轻敌的思想,在这几种状态的影响下,长期作战的敌军往往会放松警惕,在这个时候,大军出动就是最好的出兵时机。
李牧创造的伏兵体系
“坚壁清野”的战术,还不仅体现在偷袭战这一层次中,还体现在伏兵体系中;匈奴几年进犯边境始终一无所获,后来,匈奴直接派遣十几万大军犯赵,对于这种情况,如果单靠坚壁清野明显是不够的,因为敌人军势太大,如果不给予回击,那么一旦十几万大军兵临城下,那么就算匈奴失败而归,却依旧会给赵军带来极大的损失。
李牧在守军中挑选了五万精锐步兵,十万善射的弓弩手,全部都集合起来训练;按照李牧的想法,步兵对抗骑兵,如果不专门训练出一套稳固的战阵,那么,结果一定会被匈奴骑兵分割突击,毕竟匈奴骑兵实力太强大了。
李牧,所研究的战阵有点类似于防守攻击型战阵,就是充分利用弓弩手的优势,全军以弓弩手作为主力,而五万精锐步兵护佑在弓弩手周边,最外围以战车为主,来抵挡匈奴骑兵冲击,第二层,以盾兵为主,来抵挡匈奴骑射,第三层以长镰兵为主,主攻敌人战马,第四层则以近战步兵为主,任务就是保护弓弩手,而最里层就是主力弓弩手。
李牧设计大胜匈奴,使之不敢再犯赵国
在战阵形成后,李牧同时让人去城外驱赶大片的牲畜放牧,而匈奴军队看到城外牛羊成群,于是他们抵制不住诱惑,就直接派遣大军前来掠夺;而李牧派出小支部队象征性地抵抗匈奴,然后悄悄的把战阵划分为二,两个战阵埋伏于战场两侧,等到匈奴杀到赵军正面部队时,两侧部队直接从两翼包抄敌军。
匈奴骑兵的确强悍,但是四周全部被李牧大军给包围,匈奴骑兵没有足够的区域将战马提速冲刺,于是十几万匈奴大军不管从哪个部分突击都始终打不出来,而赵军也不主动出击,就仅仅是步步向内靠拢,而弓弩手疯狂的向中间射击,于是这次直接击杀了十多万的大军,也因为这一仗,匈奴再也不敢侵犯赵国。
李牧战功卓越,却被冤杀
李牧的战略思想和战术体系,不仅适用于边境防守,同时在对阵秦兵时,赵军在李牧的带领下一次次地粉碎了秦军的狼子野心,甚至还打出了,肥之战和番吾之战的著名成就,最后秦军无可奈何,只能够通过策反的办法买通赵王身边的宠臣郭开,然后利用郭开的谗言来除掉李牧,于是一代赵国名将就这样惨遭冤杀。
李牧是春秋战国末期东方六国中,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他不仅战绩卓越,而且还深得士兵人民的人心,多年的浴血奋战,也让他获得了极高的威望;李牧在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创造了步兵歼灭骑兵的战例,也开创了战国围歼战的典型战例;赵国经历长平之战国力受到重创后,在战国末期,正是因为有李牧的存在,才保全了赵国,延缓了秦国统一的脚步,然而,李牧的无辜被冤杀,也直接使得赵国失去了最后的名将,而最终赵国难挡秦国的吞并。
发布于:新疆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