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赚800-1000元 给“老外”做地陪的年轻人 | 新浪蜂鸟

蜂鸟
作者:摩沙
编辑:李固
一股中国引力让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出现在了中国的大街小巷。
2024年,6488.2万人次外国人入境中国,同比上升82.9%,其中,免签入境2011.5万人次,同比上升112.3%。
据国家移民管理局2024年12月17日公告,将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由原72小时和144小时均延长为240小时(10天),同时新增21个口岸为过境免签人员入出境口岸,并进一步扩大停留活动区域。
在政策的推动下,“中国游”更火热。据新华社报道,在海外社交媒体上,“China Travel”标签视频总播放量近10亿。
对于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来说,一个美丽的中国正在“开放怀抱等”。同时有一群中国的年轻人,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在业余时间通过做地陪导游,开设了自己的“日薪”副业。
他们有来着外语院校勤工俭学的大学生,也有考过导游证的专业人士。《新浪蜂鸟》找到在北京、上海、成都三个城市的年轻人,分享他们兼职给“老外”做地陪的故事与感受。
以下是三位外语地陪的故事:
赵文钰
主业:北京外国语大学大四
副业:西班牙语地陪
坐标:北京
“órale!”(大意:哎呦天啊!)客人听到我会说地道的西语俚语时,露出惊叹的申请,我的心中有点小得意。
大三时,我去墨西哥交换了一个学期。来自墨西哥的一家人是我回北京之后接待的第一组客人。
在墨西哥,我参加了许多活动,去大使馆穿汉服演出、在当地遭遇飓风时当救援志愿者。
我本科学西班牙语,雅思考了8分,所以也尝试接一些中、英、西语的翻译工作。
回到北京之后,一位在墨西哥的前同事帮我推荐了一家人,他们之中有人来北京参加贸易相关的展会,全家人空闲时想找个西语比较好的导游逛逛北京。
地陪不是单纯的导游,除了基础的接送机、介绍景点、协助订酒店之外,我还需要规划游览线路,根据游客的喜好和宗教信仰预订餐食。
我制作了一个谷歌文档,列出具体的行程,便于他们动态浏览。除了出发时间、游览时长等,我还放上了每个景点的图片,和简短的精华介绍。
我的客人大多母语是西语,但很多景点的导游词是英文版的,为了给他们更好的游览体验,我会提前翻译好相关内容,打印出来,游览当天给他们参考。
出发前的准备工作是最繁琐的。在聊天群里,我发送了一张个人生活照,这是第二天我去接机时要穿的衣服,方便客人辨认。
2024年10月,他们一行人从广州转机飞到北京,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写着“欢迎来到北京”的西语牌子,来方便在机场让客人们认出我。
同时,我也给他们准备了胸卡和小礼物,表达欢迎。
从去墨西哥交换时,我就总想抓住机会给“老外”介绍中国文化。送礼物就是个机会,我准备的是带有中式元素的手串。
从电商平台下单,只要几块钱一条,但拿到带有吉祥寓意的中式礼物,客人都很开心。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做地陪,从大二开始,我也陆续参与过一些实习,在北京接待过外国人。总结下来,客人们对我都很友善,吃饭时他们还会慷慨地说:“别客气,随便点,我们请客。”
棘手的情况我也遇到过。比如,许多外国客人吃不惯动物的特殊部位,比如鸡爪、鸭血、肥肠和毛肚。
虽然客人不会因此而不开心,但有了经验之后,我就会提前“避雷”。列出食物清单,提前询问他们的意见。
我摸索出了一些规律,比如烤鸭就是外国人普遍接受度较高的特色美食,包鸭饼在他们看来是个有趣的过程。
我喜欢这个副业。对于学生来说,接待外国人是认识新朋友,锻炼语言的好机会。虽然是我带着别人在游览,但有时候老外视角里的中国,也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新奇的,认识自己国家的视角。
举个例子,行走在北京的大街上,我们时常会看到身着汉服、满族服饰或其他少数民族服装拍艺术照的人。在我看来,这太正常了。
但外国游客就提出了他们的疑问,“传统服饰难道不是在节日时民众穿着的吗?为什么是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这个问题让我感受到司空见惯的景象也有深意,每个国家和民族对待传统文化有着不同的保存方式。
同时这个副业也算是我的勤工俭学,凭借自己的能力赚钱,感觉很不错。地陪的市场价格比较透明,我通常不会和客人特别去谈价格问题,更没有讨价还价。
西语接待外国人每天的服务费是1000元,与团队人数无关,其他打车、门票等支出都是由我先行垫付,每天晚上行程结束时,找客人报销现金。
在接待了一些外国游客之后,我也想考个导游证,通过学习来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不过最近是大四下学期,有两篇毕业论文等待着我,考证计划只能暂时搁置。
最近有朋友推荐给我地陪的工作,也有客人通过社交媒体发私信给我约时间,但学业真的太忙了,我只能把工作机会推荐给同学和朋友。
目前来看,随着更多国家的民众可以免签来到中国,这项生意的市场比较红火。粗略计算,最近几年,我已经推荐了近百份地陪工作给朋友们。
不过,针对外语地陪这个工作来说,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专业的机构,收入和工作时间不太稳定,我不会将它作为我的主业。
最近,我拿到了香港大学的硕士录取通知书,但我还是决定先就业。
毕业后,我会加入一家北京的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聚焦出海业务,有前往墨西哥出差的机会。希望在未来,我能继续为中墨之间的交流尽一份力。
黄倩
主业:教培机构老师
副业:英语地陪
坐标:成都
2025年,我开启了一项新计划:接待100组外国人,带他们游览四川的好山好水。虽然冬天是旅游淡季,但目前的kpi完成情况还不错,我已经接待了12组客人。
我今年29岁,大学读英语系,通过了专八考试。目前的本职工作是一家机构的英语辅导老师,负责周末和放学后督导孩子写作业、答疑。
这意味着,平日的白天我几乎没有工作。
我是个有好奇心、闲不住的人。毕业之后,我不太想快安定下来,就到澳大利亚打工度假,在那边一半工作,一半旅行。
我去农场里帮忙摘过葡萄和樱桃,也去小镇上做过家政服务,在寿司餐厅打工,甚至在中医馆里学过推拿,那是一段充实有趣的日子,也锻炼了我的英文口语能力。
2020年回国之后,我在教育机构工作过,又在疫情期间去防疫酒店做过行政。
开始给外国人做导游是个巧合,我此前没有听说过这门副业。我工作的地方是成都的一家高档大型酒店,疫情后,酒店开始常态化运营,由于位置靠近机场,那里时常有外国客人。
因为我是英语系毕业的,领导就派我负责接待外国友人,包括办理入住和接送机。有些住宿的外国人有半天或一天的空闲,想在周边逛逛,酒店有销售团队负责,他们也会叫我去帮忙翻译,多发工资。
从酒店离职之后,我重返教育行业工作,但这个接待外国人的副业就保留了下来。
工作在旅途中展开是很有趣的,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接待过十多个国家的游客,他们来自美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摩尔多瓦、瑞士、以色列、新加坡、马来西亚。
和不同国家的人一起探索四川,每次相遇都是一个经历、一个故事。
最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以色列客人,是一位朋友帮我推荐的,独自一人来旅行。
根据提前得知的信息,他对住宿没什么要求。于是我帮他预定了春熙路附近,一家每晚两百多元的经济型连锁酒店,这家酒店可以接待外宾,位置便利,评分也不错。
从机场接到他,抵达酒店看了房间之后,客人摇了摇头。他不想住在这里,觉得不够好,也没说具体的原因。
我只能带他从这家酒店离开,顺着街上找。好在春熙路一带相对繁华,我们沿街走了大约1小时,挑到第三家时他觉得满意,是每晚价格800多元的套房。这时我才发现,他没有具体的禁忌,但对居住品质的要求非常高。
在接单之前,我都会提前询问客人的旅行意愿:景点偏爱人文还是自然;荤素和海鲜是否有忌口;住宿偏好;体力等等。根据他们提供的信息定制一套旅行路线,再确定交通方式。
这位有个性的客人时常冒出新的想法,希望改变计划。他会自己看导航地图,忽然对沿途的景点产生兴趣,让我和司机沟通改线路。
在川西,他不喜欢住在能看到雪山的客栈,要求换到镇上商业繁华的地带,我都要配合他行动。
因为之前做过服务业工作,我已经养成了服务客户的意识,通常不会因此而觉得烦躁。不过折腾的过程让我有点担心,自己没能带给他更好的体验。毕竟这是他第一次来中国玩,我不希望他不开心,或者对四川留下不好的印象。
和这位客人相处的经历让我意识到,这项工作除了考验语言能力,其实更需要应变能力,一趟旅途上的任何突发状况都需要底地陪来想办法处理。
9月底是旅游旺季,峨眉山上游客摩肩接踵,前往景区的路上还会堵车。在征得他允许后,我们放弃了人流密集的九寨沟,改道去了新都桥和甲根坝、木格措,他玩的非常开心。
客人是独自旅行,预先提出的要求包括,希望地陪在旅途中帮他拍照留念。我想超额完成任务,认真给他做个vlog。
行程到了最后一天,第二天中午他就要搭机离开。半夜十二点多抵达酒店,客人回房休息了,我就开始整理素材、剪辑,直到凌晨四点多才把这项工作完成。
我配上了一首他在开往川西途中循环播放的音乐。
你能想象吗,看了我剪辑的视频,一个硬汉的眼里竟然闪过了泪花!虽然熬了大夜,但我觉得值了。
地陪这项工作也是个苦差事,不分冬夏雨雪需要在外跑来跑去,单日走路超过2万步,五点半起床,12点后回家睡觉也是常态。我受过这些罪,也感受到来自外国人的善意温暖。
有一次我接待来自尼泊尔的客人,原订晚上十点抵达成都的飞机延误了,次日凌晨一点多才降落。等我去机场接到他们再到酒店,表针已经滑过了凌晨三点,人困马乏。
我原本有些担心,睡眠不足会让他们心情不好,没想到他们都乐呵呵的,还送给我一顶传统的尼泊尔帽子。
许多“老外”的性格不像我们这样含蓄,他们喜欢我的讲解和服务,就会直接夸赞我,这也是工作中充满情绪价值的时刻。
我从没接过大团,少则一个人,多则一个家庭。地陪的工作通常不和团队人数挂钩,收入还算比较可观,但也是浮动不定的,英文导游平均净收入在500-600元每天,部分客人会给小费。
迄今为止,我收入最高的一单生意是带一对瑞士老夫妻,平均下来每天净赚了800元。
外国人通常对我的评价不错,有时也会把握推荐给他们的朋友。我意识到,做这一行靠的也是口碑,我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
2024年我考了英文导游证,接下来想挂靠在旅行社,试试把副业进一步专业化。我正在学习一些景点介绍里没有的趣味知识,让跨文化的讲解与传播更有趣、容易接受。
大熊猫繁育基地是外国人最喜欢的景点,去了几次之后,我开始自学熊猫习性。比如熊猫初乳是绿色的,吃饭时,熊猫喜欢优先吃竹笋,再来是竹叶和竹茎。我把这些小知识将给喜欢熊猫的外国友人听。
从武侯祠到都江堰,在给外国人讲解的过程中,我也在认识古人的智慧和中国的文明,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个享受的过程。
我是一个跳脱的人,到目前为止我都没有很稳定的长时间做一件事情。通过探索不同事物寻找新鲜感,开发自己的潜能,是一种生活态度。
David
主业:暂无
副业:中英文地陪+陪诊师
坐标:上海
对于我来说,2024年原本有些落魄。真没想到,我能靠着做副业在社交媒体上掀起水花。
我大学本科毕业,专业是工商管理,2010年毕业后就在地产公司做了10年的售楼处销售。2020年之后,自己开了2家烤肉餐厅创业,餐厅的营收不太好,我又去企业里做过文职,但也不顺利。
目前我没有全职工作,靠副业谋生,以旅游地陪和医院陪诊为主。
我会开车,性格开朗,又是地道的上海人,熟悉这座城市哪里好吃,哪里好玩。由于不是英语专业出身,我原本的计划是给中国人做地陪。
没想到的是,随着免签政策落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旅游,上海是许多游客落地的第一站。我开始接到一些陪老外逛上海的邀约。
之前在工作中,我认识了一位外企秘书。这家公司的CEO要到上海来出差,秘书想从身边找一位靠谱的本地人陪着逛半天,她想起了我。
就这样,2025年2月,我第一次接待了外国游客。
第一次给外国人做地陪就偶遇了外企高管,我有点激动,我把与她的合影发在社交媒体上,还被他们公司的员工认了出来。
接单之后,我有点忐忑。担心自己的英语水平能否服务好老外,不过科技改变生活,我只需要大胆说,表达不流畅的地方还可以借助翻译软件。
在半天的游览中,我帮这位法国CEO打车、选景点、定门票,还拍了很多好看的照片,她对我的服务非常满意。
后续我还接到过加拿大、巴拿马的客人。也许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特性,我接待的第二位外国人,也是高管。他来自一家跨国宠物企业,得知我养了三只猫一条狗,他还做了个小调研,问我买什么品牌和价位的宠物食品,我的回答帮助他了解中国养宠物者的消费习惯。
能通过副业直面高管,相当于一场Boss直聘。不过我没有在路途中功利地推销自己,我希望通过一场纯粹的旅行,让他们感受上海,而不是被我的个人问题吸引目光。
这位加拿大游客让我印象很深,他有个高科技设备——AI翻译器。翻译器通过眼镜可以识别文字,通过麦克风收声识别语音,翻译后通过耳机播放给使用者听。在我们的路途中,几乎不用担心沟通问题。
虽然大家对我的评价都是开朗的“E人”,但做地陪我也有生气的时候。一位女士在行程结束后,拒绝支付尾款,还把我的微信拉黑了。
她给出的理由是,我自称会说英语,但全程使用翻译软件和这个家庭中的外国游客沟通,她说我的水平只值得定金。
这也暴露出这份工作的不足之处,双方通常不会签合同,只凭口头协定,君子契约。加之交易金额较小,且买卖的是服务,一方吃了亏也很难维权。
我的收费是按照时长来计算的,地陪外国人服务费200元每小时。许多外国人是因为商务活动或中转过境抵达上海的,他们的游览时间有限,通常是3-4个小时,看看老上海的建筑,了解一下历史文化。我给老外做地陪,时间最长的一次也只接待了6个小时。
在我看来,语言并不是这份工作的核心壁垒,做好外国游客接待工作的要点有三个:了解这座城市,能规划出让客人满意的游览路线;有服务意识,能提供情绪价值,不迟到、及时回复信息;以及替客人着想,注重旅途的性价比,不能因为是客人付费就选天价餐厅。
除了地陪之外,我也接陪诊工作,它指的是在医院帮病人缴费、取结果、拿药等服务性工作。70岁以上的老人,我每小时只收50元,其他客户每小时100元。
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地陪和陪诊师等新兴副业都有较大的市场,我的工作时间不固定,但每周都能接到单子,月入1万元左右。
目前我和父亲住在一起,虽然老一辈人也担心我没有固定工作不够稳妥,但我还是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告诉他们,目前我过得还不错。当然,出于稳定性考虑,未来我也有很大概率会再次进入企业上班。
我曾经在地产行业从事了10年服务类工作,无论是地陪还是陪诊,都是服务于客户的工作。
能把外国人服务好,听他们感叹一句“上海太美了”,我的心里总觉得满足,也感到了一种祖国强大了的自豪。
发布于:北京
举报成功